左權縣緊緊圍繞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,以“看得見、效益好、可持續、能帶富”為基本標準,以“六種模式”為基本路徑,深入實施村級集體經濟壯大增效行動,為鞏固脫貧成效、促進鄉村振興、提升農村黨組織組織力提供了重要保障,實現村集體和村民“雙增收”。
發展“土地流轉經營型”集體經濟
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合作社采取租賃、發包、入股等方式,統一流轉土地,開展玉米、雜糧、蔬菜等農業規;洜I,盤活土地資源,激活農業優勢。如,石匣鄉馬廄村立足“綠色健康、勞動研學、鄉愁體驗”三大定位,以“土地認領+互動共享”模式,流轉農戶土地50余畝,租賃給城市居民,既為城市居民綠色健康生活提供了便利,也為村級產業發展、農民增收打開了新路,流轉土地現已全部認領完畢。芹泉鎮下莊村、小南莊村立足設施蔬菜產業優勢,將30余畝集體土地流轉給農戶,發展蔬菜大棚,村集體年增加收入8萬余元,種植戶年增收50余萬元。
發展”物業服務經營型“集體經濟
對于城郊村、公路沿線村、煤鐵資源村、工業園區周邊村等區位優勢明顯的村,有效利用集體建設用地,興建倉儲物流、公共服務設施等,開展物業租賃經營,增加集體經濟收入。如,桐峪鎮桐灘村依托1941小鎮建設項目,成立物業服務公司,一方面以集體建設用地和集體資金入股,購買商鋪20個,租賃承包經營;另一方面負責景區衛生保潔、綠化、水電維修等后勤服務,獲得集體收益。城區小會村利用城郊村地緣優勢,用土地補償收入購置縣城1000余平米商鋪,預計2022年村集體將再增收20萬元。
發展“資源開發經營型”集體經濟
對“四荒地”、林地、水資源豐富的村,通過招商引資、股份合作,積極創辦村級集體經濟實體,發展鄉村客棧、垂釣中心、農家樂、采摘園等鄉村旅游、生態休閑觀光農業和養老產業,真正讓讓“綠水青山”變成“金山銀山”。如,遼陽鎮西瑤村將集體2000余畝“四荒”地和12000畝林地租賃給萬景旅游開發公司,使村集體每年增收17萬元;同時,在景區周邊開辦具有本地特色的農家樂,幫助村民增收。麻田鎮麻田村引進蓮漁共生新型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,發展水產養殖項目,建設螃蟹水產養殖園,年產值200余萬元,帶動村集體每年增收8萬余元,安置本村就業30余人。
發展“入股分紅經營型”集體經濟
村集體資金入股實力雄厚、發展潛力大、產業帶動作用好的企業或合作社,按照一定比例保底分紅,在實現村集體穩定收入的同時,既保障資金安全,又拓寬企業融資渠道,為集體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。如,平旺養殖合作社創新探索湖羊托管項目,與寒王鄉簡會、段峪、晴嵐3個村,桐峪鎮白家莊、拐兒鎮小窯上等12個村簽訂了湖羊養殖合作協議,將各村的湖羊集中起來進行托管養殖,在保證本金的基礎上按一定比例給村集體分紅。2021年,合作社帶動5個村增加集體經濟收入31.24萬元,今年預計帶動12個村增收43萬元以上,真正實現了合作社與村集體雙贏。
發展“合作組織經營型”集體經濟
村級組織牽頭成立公司或合作社,按照“支部牽頭、黨員帶頭、農戶參股、合作社(公司)運作”等模式,創辦合法有效的市場經營實體,增加集體經濟收入。如,遼陽鎮連壁村引進在外能人組建龍鑫雜糧種植合作社,通過“黨支部+合作社+農戶”,采取土地入股經營、土地流轉租營、協議種植分營三種模式,建起集種植、加工、銷售于一體的雜糧產業。村集體帶頭以60畝機動地入股和60畝協議種植,并帶動本村及農戶出租、入股和協議種植,村集體年可實現經營性收入5萬元。合作社出產的“遼州黃”小米遠銷北京、深圳等地,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“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”。
發展“專業公司經營型”集體經濟
以縣扶貧開發公司為主體,下設專業化的、國資控股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公司,聘請專業運營團隊負責經營,重點壯大連翹特色產業,以“分紅”或獲取服務費用的方式,增加集體收入。如,羊角鄉11個村聯合成立古晉首鎮農業發展有限公司,與縣扶貧開發公司聯合成立左權農村經濟發展投資有限公司,通過聘請專業運營團隊,對全鄉連翹實行統一管護、統一收購、統一銷售,農戶按比例分紅,合作社獲得公司反哺資金。同時,借力省校合作,充分利用山西農業大學的技術優勢,建設標準化連翹種植示范基地,促進連翹市場集成運作,增加連翹產業附加值,幫助集體和農戶增收。
(撰稿人:李欣)